基甸
第三章
打敗敵人
耶和華和基甸的刀!
16.基甸的以寡勝眾計劃,從軍事角度來看是絕對怪異和荒謬的。他和他的士兵在漆黑時圍住敵人的營地,按他的信號,300人同時吹響號角,打破手中的瓶,高舉隱藏在瓶裡的火把,並高聲喊著口令:「耶和華和基甸的刀!」
他完全信靠神會給他勝利;他做了他的一小部分,神會做其餘的部分。他不看外在環境或憑感覺,單單是信神的話。
士師記
7:19基甸和跟隨他的一百人,在半夜之初換崗哨的時候來到營旁。他們就吹角,打破手中的瓶;
7:20三隊的人都吹角,打破瓶子。他們左手拿著火把,右手拿著吹的角,喊叫:「耶和華和基甸的刀!」
最佳心理戰
17.當他們這樣做時,米甸人突然發現自己被閃爍的火光和大聲的噪音所包圍,他們錯覺以為正被一支龐大的軍隊襲擊。結果,喧囂和恐慌隨之而來,在混亂中他們不分敵友,互相厮殺,顯然是把自己人誤以為是以色列人。
在漆黑的晚上,正在熟睡時,突然看到火光熊熊和聽到數百人的吶喊,米甸人自然會嚇得驚惶失措,倉惶逃命。可能他們以為以色列人有千軍萬馬臨到,就大為恐慌,在紛亂中,大肆誤殺自己同胞。
一作者寫道:「這是那些從最深的睡眠中(在午夜時)醒來的人對號角、瓶子被打破、人們大喊大叫的響聲,和見到營地周圍有三百個火炬,作出的自然反應。這是在最佳情況下的心理戰。」(Daniel I. Block, Judges, Ruth, 頁282-283)
士師記
7:21他們圍著軍營,各人站在自己的地方;全營的人都逃竄,一面喊,一面逃跑。
7:22a三百人就吹角,耶和華使全營的人用刀自相擊殺。
米甸人逃跑
18.在自相打鬥和殺害之後,米甸人急急逃跑。士師記作者提醒我們,在營地引起混亂的是神,是祂使全營的人自相擊殺。因為祂這樣做,一支135,000人的軍隊被只有300名手無寸鐵的人摧毀,在他們面前逃跑,而這摧毀是當那300人安穩地在他們營地的位置觀察時發生的。
士師記7:22b全營的人逃往西利拉的伯‧哈示他,一直逃到靠近他巴的亞伯‧米何拉。
基甸的信心
19.我們從這次勝利看到了基甸的信心已漸趨成熟。他起初是軟弱和充滿懷疑,但見到神的許多奇蹟後,有了信心,完全信靠祂,就變得剛強。
這是以色列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偉大勝利,詩篇(83:11)和以賽亞書(9:4和10:26)都提及它。基甸立即成為一民族英雄,確實是一個「大能的勇士」! 只有300人,只配備了號角、瓶子和火炬而贏得了對135,000人軍隊的戰役,需要極大的信心,為此他在希伯來書11章的信心龍虎榜中獲得一席位置,他的排名是士師的首位 。
希伯來書
11:32我還要說甚麼呢?若要一一細說基甸、巴拉、參孫、耶弗他、大衛、撒母耳和眾先知的事,時間就不夠了。
11:33他們藉著信,制伏了敵國,行了公義,得了應許,堵住了獅子的口,
11:34滅了烈火的威力,在鋒利的刀劍下逃生,從軟弱變為剛強,爭戰中顯出勇猛,打退外邦的全軍。
基甸的倒退
20.但基甸的大信心並沒有持續,在偉大的勝利之後,它立即開始倒退和減弱。隨著米甸人逃跑,我們見到他召拿弗他利、亞設和瑪拿西的以色列人來追趕他們。神把他的軍隊減到300人之少,意思是令人不能否認所有的榮耀都屬於祂,但現在他不依靠神,而是擴張他的軍隊,依靠人的力量。
一作者對基甸的行為有這評論:「懦夫已經變得自信了,他指揮了一些有效的遠程掃蕩行動。但是耶和華的聲音靜下來了,在剩下來關於基甸的敘述不再聽到。耶和華的靈,為他帶來勇氣去打更大的軍隊,似乎在這過程中從基甸的肩膀上滑了下來。」(L. R. Klein, as quoted in Daniel I. Block, Judges, Ruth, 頁284)
士師記
7:23從拿弗他利、亞設和瑪拿西全地來的以色列人被召來,追趕米甸人。
7:24基甸也派人走遍以法蓮山區,說:「你們下來迎擊米甸人,在他們的前面沿著約旦河把守渡口,直到伯‧巴拉。」
以法蓮感到被侮辱
21.基甸亦呼召以法蓮加入戰團,他們即時回應呼召。捉住米甸人兩個領袖,俄立和西伊伯,又追趕他們之後,以法蓮問基甸,為什麼他第一次出去打米甸人時,沒有邀請他們加入?他們認為基甸的遺漏是對他們的侮辱。
以法蓮人充滿傲氣,他們是以色列第二大支派,僅次於猶大。他們這樣抱怨,可能是當分戰利品時,他們因為沒有參與對抗135,000大軍的勝利,分配就不及其他人,他們感到權利被剝削了。
士師記8:1以法蓮人對基甸說:「你去與米甸爭戰,沒有召我們同去,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呢?」他們就和基甸激烈地爭吵。
回答柔和,使怒消退
22.從基甸的回答,我們首先見到他處理手法老練,並有自制能力。他稱讚他們捉拿米甸的俄立和西伊伯的功勞,又說相比之下,他自己的成就是很少。他又給他們這個謙虛的比喻:以法蓮拾取剩下的葡萄(他們對俄立和西伊伯的勝利)也強過他自己亞比以謝族所摘的葡萄 (他自己的勝利)。他溫柔的話語緩和了以法蓮的憤怒,消除了潛在的衝突。
他的說話是典型的柔和回答,是使怒消退的好例子。有人說基甸證明他不僅可控制一支軍隊,還可控制他的脾氣和舌頭(箴言16:32)。
箴言15:1回答柔和,使怒消退;言語粗暴,觸動怒氣。
沒有提到神的角色
23.然而,在安撫以法蓮人時,基甸不僅盡量減少自己的角色,亦盡量減少了神的角色。他沒有提到在米甸人陣營的勝利是神給他們的,也沒有說他被神呼召去拯救以色列,或耶和華的靈降在他身上。最明顯的遺漏是,他沒有說只憑300人打敗米甸人是神的意旨。
士師記8:2基甸對他們說:「我現在所做的怎麼與你們所做的相比呢?以法蓮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強過亞比以謝族所摘的葡萄嗎?
個人復仇
24.基甸的信心自從他在米甸人陣營得勝以來,一直在下滑,他在疏割和毗努伊勒的行為進一步證明這一點。
在追逐米甸人的過程中,他向這兩個城的人索取食物,但兩城人都拒絕向他提供援助。也許這是出於他們對米甸人的恐懼,他們可能懼怕米甸人會重組,之後反攻,會擊敗基甸。
這是很可恥的行為,因為它等於和敵人結盟,對抗神和祂的子民,是應該受譴責的。但是基甸對他們的恐嚇,說回來時必懲罰他們和拆毀這城樓,表示他追趕敵人的動機,不是純粹拯救國家,亦是個人復仇,這也是可恥的行為。
士師記8:9他也對毗努伊勒人說:「我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,必拆毀這城樓。」
無情的統治者
25.令人詫異地,擊敗米甸人和捉住米甸的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之後,基甸回到疏割和毗努伊勒,履行他的諾言。他強迫一少年寫下疏割的領袖和長老七十七人的名字,然後就正如他之前所恐嚇,用曠野的荊棘和枳條責打他們。同樣地,他亦懲罰毗努伊勒,拆了它的城樓,殺了城裏的人。毗努伊勒是以色列的城,不是迦南人的城,但他竟然無情地殺掉它的同胞居民。
一作者對士師記給基甸這部分敘述有此評論:「在6-7章中,我們目睹了他從一膽怯的平民轉變為一無畏的神的代表,儘管強弱懸殊,仍去面對敵人,而且他亦是一敏感的外交官。但是作者在本章中描繪的人物肖像,在讀者心中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印象...... 基甸/耶路巴力不是『劈』敵人,和敵人『抗衡』,而是『劈』自己人,和自己人『抗衡』......和耶和華對祂的百姓非凡耐心和恩典相比,基甸是一不耐煩和無情的統治者。」
士師記
8:16於是他拿住城內的長老,用曠野的荊棘和枳條責打疏割人。
8:17他又拆了毗努伊勒的城樓,殺了城裏的人。